- 歡迎您訪問廣東成考網!
- 本網站為廣大考生廣東成人高考考生提供廣東成人高考高起專、專升本、高起本報名指導服務,官方信息以廣東省教育考試院http://eea.gd.gov.cn/為準 咨詢電話:0755-23224485
關注公眾號
服務時間08:00-24:00免費課程/題庫
微信掃一掃
2022年廣東成人高考專升本政治必考點(六)
社會存在發展的基礎
地理環境、人口因素、生產方式作為社會現象與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是人類社會產生、存在與發展的必不可少的物質前提和物質基礎,并對人類社會的產生、存在與發展起著復雜的、深刻的作用,其中生產方式的作用具有決定的意義。
1.地理環境及其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1)地理環境
地理環境是指人類生存和發展所依賴的各種自然條件的總和,包括陽光、空氣、水、土地、動植物、礦物等。地理環境亦稱自然環境,所謂“自然”是指其相對于人類的對象性、自在性,非人類本身,所謂“環境”是指其與人類之間的相關性、交互性,非大自然的全部。
(2)地理環境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一方面,地理環境是人類社會存在與發展的必要條件和重要影響因素。這主要表現在:
第一,一定的地理環境是人類社會存在與發展的必要前提和物質基礎。人類首先是生物,對于其賴以為生的自然環境,有著非常復雜而嚴格的要求和高度的依賴。沒有一定的、適合人類生存的陽光、空氣、水、土地、動植物、礦物等環境條件,人類就不可能產生、存在,當然更不可能談到社會的發展。
第二,地理環境的特點直接制約著人與自然的關系,即制約著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從而制約著人類社會的存在與發展。人類不僅生存于一定的自然環境之中,而且要通過改造自然的活動,從自然環境中獲得物質生活資料,即從事生產。生產活動所處理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因此一定的自然環境的特點,如自然資源的豐厚、多樣性、易開發性等,對生產的類型、布局、效率及生產發展的方向、速度、潛力、可持續性等有著直接的制約作用。例如,人類的農業文明基本上都誕生于土壤肥沃、灌溉便利的大河流域。
另一方面,地理環境不是人類社會發展最終的決定性因素。這主要表現在:
第一,地理環境不能直接決定社會制度的性質。一種社會制度的性質根本上是由這個社會的物質資料生產方式的類型決定的,地理環境不會起直接的決定作用。例如,地理環境相同的國家,社會制度的性質可能是不同的,地理環境不同的國家,社會制度的性質卻有可能是相同的;地理環境優越的國家,社會制度未必先進,地理環境惡劣的國家,社會制度未必落后。
第二,地理環境不能直接決定社會制度的變化。一種社會制度的變化根本上是由這個社會的物質資料生產方式的變革決定的,地理環境不會起直接的決定作用。例如,發生地震、海嘯等重大變化時,社會制度未必會發生重大變化,地理環境沒有發生重大變化時,社會制度卻可能發生劇烈的動蕩甚至革命。
(3)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發展
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是非常復雜的,絕非簡單的索取與供給的關系。人類在向自然索取必要的生活資料,大大提高了人類生存質量的同時,由于過度的貪婪和揮霍,也造成了某些自然資源的枯竭,導致了社會發展的不可持續;人類在改造自然,做了許多有利于改善自然環境工作的同時,由于認識的膚淺和急功近利,也做了許多破壞環境、污染環境的事情,甚至造成了令人類自食惡果的環境災難。凡此種種,可以統稱為環境問題。
環境問題并非始自今日。在古代,由于生產的范圍窄、規模小、深度淺、水平低,再加上科學技術不發達、人口稀少等,人類的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還不顯著,所以環境問題也就不被人們注意。但近代以來,特別是工業革命以來,生產的迅猛發展,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人口的快速膨脹等等,都使得環境的惡化日益加劇,并呈現出明顯加速趨勢,迫使人們不得不正視環境問題。關于遏制全球氣候變暖趨勢的《京都議定書》的簽訂和哥本哈根會議的召開及其引起的巨大反響,就是人們對環境問題憂心忡忡的集中體現。
環境問題說到底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不能離開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去孤立地靜止地看待社會的發展和環境的變化,而應該將其視為一個存在著復雜規律與動態平衡的巨大系統一生態。我們既要反對傳統的人類中心主義,為了局部的、短期的利益,便毫無顧忌地掠奪資源、污染環境、破壞生態,也要反對走向另一個極端,詛咒技術、放棄發展、剝奪發展中國家的人民謀求發展的權利。我們應該倡導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把生態環境的保護與經濟社會的發展有機地統一起來,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2.人口因素及其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1)人口因素
人口因素是指作為物質資料生產和人自身生產的主體的人們的總和,包括人口的數量、質量、密度、構成、分布、增減、遷徙等。
(2)人口因素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一方面,人口因素是人類社會存在與發展的必要條件和重要影響因素。這主要表現在:
第一,一定的人口因素是人類社會存在與發展的必要前提和物質基礎。人是社會的主體,沒有一定數量和質量的人口,就形成不了人類社會,更談不上人類社會的發展。例如,因災害、戰爭、疾病等原因導致人口數量急劇下降,無法維持人口再生產,最終導致某種文明湮滅的事情,在歷史上屢見不鮮。而通過戰爭掠奪人口、向人口稀疏的地方移民等也都曾是推動生產發展的重要手段。
第二,人口因素的狀況直接制約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從而制約著人類社會的存在與發展。人既是物質資料生產的生產者,又是物質資料生產的消費者,所以人口因素的狀況必定會直接制約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從而制約著人類社會的存在與發展。例如,就人口數量和質量而言,在生產力以及教育、科技不發達的時代和地方,生產的發展主要依靠勞動力的數量,人口數量的增加就意味著勞動力的增加,而勞動力的增加就意味著財富創造者以及財富的增加,所以就會出現“多子多福”的觀念,出現“越窮越生”的現象。反之,在生產力以及教育、科技比較發達的時代和地方,生產的發展更多依賴勞動者的質量。在這種情況下,人作為物質資料消費者,其生存成本不會減少,但作為物質資料的生產者,其教育開發成本卻大大增加,因此人口數量過多,反而會對社會的發展帶來壓力,所以就會出現越是近現代,生育率越低,越是發達地區,生育率越低的現象。
另一方面,人口因素不是人類社會發展最終的決定性因素。這主要表現在:
第一,人口狀況不能直接決定社會制度盼性質。決定一個社會制度性質的是這個社會的生產方式,而不是它的人口狀況。因為一個社會的人口狀況,與這個社會制度的性質并無本質的聯系。例如,人口狀況相同的國家,社會制度的性質可能不同;而人口狀況不同的國家,社會制度的性質又可能是相同的。
第二,人口狀況不能直接決定社會制度的變化。社會制度的變化從根本上說是由這個社會的生產力發展導致生產關系的變革而引起的,決定社會制度更替的是社會的生產方式。例如,在人類歷史上.社會制度的根本變化與人口因素的重大變化之間并無必然關系。社會制度發生根本變化的期間和地方,人口狀況未必發生重大變化,而人口狀況發生重大變化的期間和地方,社會制度也未必發生根本變化。
(3)人口因素與計劃生育
人類社會要存在和發展就要維持兩種最基本的生產,一種是物質資料的生產,一種是人自身的生產,即人口的生產。這兩種生產的內容不同,形式不同,規律也不同,但這兩種生產的主體都是人,目的也是人,所以是密不可分的,必須相互適應,否則必定會相互干擾,從而最終影響整個社會的發展。
人類很早就注意到人口問題及其對社會發展的影響。“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同姓相親,其生不蕃”等觀念就代表了中國古人從社會的、科學的等角度對人口數量、質量問題的認識。總的來說,從原始社會到整個農業社會,人們對人口問題大多從積極的一面去認識,傾向于“多子多福”。正如我們前面所分析的,這與那個時代生產力及科學的發展水平等有關。但工業革命以來,隨著機器的普遍使用和生產效率的不斷提高,社會對勞動力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于對勞動力數量的要求,于是人們開始從消極的一面去認識人口問題。一些比較極端的學者和政治家們幾乎把人類的一切不幸都歸罪于“人口過剩”,甚至主張用戰爭、種族滅絕等反人類的手段解決人口問題。這些認識都是簡單、片面和不科學的。我們知道,人口因素與社會發展的關系不是簡單的正相關或負相關關系,不能離開社會發展所可能提供的資源負荷和物質基礎以及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去孤立地、片面地、抽象地看待人口問題。例如,中國比較多的人口一方面造成了中國人均自然資源、社會資源占有率偏低等問題,使我們背負著沉重的“人口包袱”,另一方面也為中國的現代化提供了大量優質而廉價的勞動力和巨大的消費市場,使我們享受了“人口紅利”。西歐一些發達國家過低的生育
以上就是關于2022年廣東成人高考專升本政治必考點(六)的全部內容,想了解更多廣東成考復習資料、成考考試科目、成考報考指南等等成考相關信息,可持續關注廣東成考網
成人高考院校專業指導專屬提升方案
廣東成考網申明:
(一)由于各方面情況的調整與變化本網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敬請以教育考試院及院校官方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注明信息來源為其他媒體的稿件均為轉載體,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內容與版權問題等請與本站聯系。聯系方式:郵件429504262@qq.com